网站首页  >  学生园地  >  本科生园地  >  正文

园林学子赴恩施调研非遗文化传承
时间:2023-09-05

【核心提示】75日,必赢唯一官方网站赴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恩施,以“非遗传承助力乡村振兴,铸就社会主义物质文化新辉煌”为主题,依次前往恩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展演中心、恩施州博物馆、恩施匠心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基地、土家女儿城等地调研,采取“采访+走访+参观”的形式,对恩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及其对恩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助力情况进行走访调查,开展为期8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对话非遗•精神延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在新的发展格局和战略部署下,非遗能否顺应时代进程,能否助力乡村振兴成为一个新的时代课题。

为了更好地认识非遗,76日下午,实践团队前往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展演中心,有幸邀请到展演中心主任谭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关问题进行解答。关于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的问题,谭主任表示保护工作一般从三个方面出发:一是立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遗法的相关规定,分级保护;二是根据情况进行相关调查和传承培训,保证非遗传承落实到具体措施;三是宣传展示推广,通过传统新闻媒体宣传并辅以相关展会、活动、表演等形式。针对团队成员关心的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关系问题,谭主任表示,站在文化发展的角度,非遗工作者更愿意赋予乡村文化动力和文化本能,通过多元的文化来增强乡村振兴的活力和动力。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余,丰富文化实践活动,有助于当代社会新文明的实践、新价值观的形成和新文化的体现。实践团队成员们和谭骁主任进行了两个小时左右的交流,最后对于实践团队的调研安排及构想,谭主任表示认可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成员们也对谭骁主任的耐心解答表示了衷心的感谢。

寻根溯源•传承创新

为进一步了解非遗,77日上午,实践团队来到了恩施州博物馆,参观学习恩施的发展历程。参观过程中,实践团成员感悟到了非遗传承的难点痛点,体会到只有从根本上认同非遗,树立文化自信,才可以真正推动非遗的历史传承和创造性发展。团队成员园艺2101班杨慧敏同学是恩施苗族人,在她的带领和讲解下,团队成员们对展出的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傩戏面具、西兰卡普等各项非遗及其背后的故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进行了讨论,发现多项非遗都与当地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些发现为团队后续的调研打下了基础也为团队通过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构想增强了信心。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78日,实践团队一行前往恩施匠心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基地探寻非遗在融入时代进程中做出的改变。该基地主要面对中小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观、体验和培训工作,是恩施非遗传承与保护的重要一环。同时,基地特意开辟展区展示游客们留下的非遗体验的成品,以共同创造的形式宣传和推广非遗项目。这一形式显示了从发掘特色文化,进行专项保护和发展,再回馈于人民的过程,体现了通过非遗促进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核心理念。对此,团队成员茶学2101班张朦晓同学表示,这对将来通过非遗主题的茶艺表演对恩施玉露及其相关制作技艺和传承故事的宣传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民俗印迹•文化瑰宝

随后,为了深入认识非遗和乡村振兴之间的有机联系,实践团队来到了恩施土家女儿城。在民族氛围浓厚的土家女儿城,西兰卡普、土家漆器、傩戏面具等一项项非遗或以装饰或商品的形式生动地呈现在成员们的面前,成员们发现非遗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也是传承保护文化、推动经济发展的一大助力。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711日,实践团队在女儿城探寻非遗美食。团队成员园艺2103班刘舒霞同学一边记录特色美食,一边与店员进行访谈,她了解到女儿城的非遗美食产业给许多非遗手艺人以及恩施当地的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宣传。对此,刘舒霞同学认识到,非遗通过促进当地民族旅游业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过程。

为期8天的实践调研结束后,团队成员园艺2101班杨慧敏同学对于“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更加感同身受。她说,这次实践让她对家乡的非遗传承和乡村振兴情况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她更加坚信非遗的发展能够助力乡村振兴,也希望未来能够为家乡的非遗传承事业和乡村振兴战略做出贡献。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的背景下,大学生要争做时代新人,凝聚民族精神,敢吃苦能吃苦,充分发挥所学所知所悟所想,切实了解当地乡村产业发展现状、非遗传承现状和问题以及二者之间的有机联系,针对现状问题提出建议意见,更好地助力乡村发展、文化振兴。

文字: 冯钰雯

摄影:张朦晓 杨慧敏

审核:林辉